盡管人們對細菌、微生物在分解天然礦物形成土壤中的生物化學過程做出了許多成功的研究和解釋,但對菌體在玻璃表面上滋長現(xiàn)象的分析還存在困難,實際上最容易產(chǎn)生霉斑的是那些化學穩(wěn)定性(耐水性)差的玻璃透鏡,而在實驗室條件下,在玻璃表面上作菌種培養(yǎng)時培養(yǎng)時發(fā)現(xiàn),菌類最容易在石英玻璃表面滋長,顯然因為它的表面是中性的緣故。與此相反,一些在濕氣的作用下在表面上形成堿性介質(zhì)的卻抑制菌類的生長。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清潔玻璃表面受潮屬于堿性環(huán)境,是不利于菌類滋生的,因此有人認為如果玻璃表面上沒有有機物質(zhì)的污染,清潔的玻璃表面是不會滋生微生物群的。由此不妨推論玻璃生物發(fā)霉的起點首先是潮氣作用與玻璃表面,形成一層堿性水膜,受到外來有機物的污染,堿性被中和,形成有機鹽類,稱為菌類的養(yǎng)分,菌類落在玻璃表面上開始滋長。由于菌類的繁衍,吸收空氣中的水分,CO2分解出有機酸,更加劇了侵蝕,菌體深入玻璃表層,破壞了玻璃表面。
由此可見,提高玻璃的化學穩(wěn)定性,首先是提高玻璃的抗水性,這是提高玻璃抗霉能力的首要條件。但是由于光學玻璃品種很多,用調(diào)整玻璃成分的方法提高其化學穩(wěn)定性不是都能滿足抗霉要求。實驗正式,向玻璃組成中引入Ag、Cu、Mo、Tl、Cd、Ti、As等(因其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的氧化物對部分微生物(特別是霉菌)有抑制作用,但對細菌類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為此人們提出,為了防止玻璃發(fā)霉可采取向玻璃組成中引入少量抑菌金屬離子和在玻璃表面涂覆殺菌劑的方法,如在涂膜中引入汞鹽或汞的有機化合物,光學零件在涂膜前,先在常溫下于0.25%的甲氧基乙基醋酸的酒精溶液中處理18~20h也是一種有效方法。
24小時客服熱線:18820116619 (胡先生) QQ :18820116619